首页 分会场十九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与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4日 来源: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

图片5.png

主持人

1.jpg

主持人:汪云甲

职务/职称: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自然资源部国土环境与灾害监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讲人

2.jpg

主讲人:崔希民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职务/职称:副校长,教授

个人简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常委、博士,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国际矿山测量协会委员,第四届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资源勘查与地质保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开采沉陷与岩层移动、“三下”采煤与岩层控制、3S集成与应用等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和973课题多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SCI收录32篇、EI收录102篇,1篇论文入选煤炭学报创刊50周年百篇最具影响力论文,1篇论文入选2020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出版专著教材8部,指导学生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高教主赛道银奖1项。

报告名称:“空-天-地”协同的煤矿区生态地质环境风险评价与预警技术及应用

3.jpg

主讲人:吴军虎

单位: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

职务/职称: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个人简介: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煤航测遥感集团(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常务副局长)。先后兼任中国遥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遥感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第八届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等。

先后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科研生产及社会项目,其中“大同矿区航空摄影测量工程”项目,获中国测绘学会优秀测绘工程金奖,“杨伙盘煤矿智慧矿山系统建设”项目,获中国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金奖。撰写《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中国北方煤田自燃环境调查与研究》等专著和论文20余篇。近年来,积极推动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系统及矿山矿智能化建设,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报告名称:全空间三维数据赋能智能矿山建设

4.jpg

主讲人:毕银丽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

职务/职称: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个人简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部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研究院院长。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提名奖、中国生态文明先进个人、孙越崎能源大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首都科技领军人才,陕西创新人才长期计划人选、陕西省先进工作者等荣誉。兼任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煤炭行业生物修复工程中心主任,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委会副主任。一直从事西部煤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微生物复垦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成果获国家奖2项,省部级奖12项,发表论文200多篇,标准6项,授权专利40项,软著4项。

报告名称:西部矿山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模式


6.jpg

主讲人:郭广礼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职务/职称: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个人简介:主要从事矿山开采沉陷及其控制、采空区场地稳定性评价与建筑利用、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兼任中国煤炭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自然资源部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和企业委托科研及推广应用项目100余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及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7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0件、软著10项。

报告名称:面向耕地保护的煤矿充填开采区域性岩层控制技术

7.jpg

主讲人:汤伏全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

职务/职称:教授,学科带头人

个人简介: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地下工程与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专家组成员。长期从事西部矿区开采沉陷监测与采动损害评价及防护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构建了黄土覆盖区双层介质开采沉陷预计评价模型,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科研课题6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和规划教材6部,获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9项。

报告名称:西部煤矿区地表形变损害多源监测与评价

8.jpg

主讲人:杨 帆

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职务/职称: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博士(后),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获第八届辽宁青年科技奖、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选和辽宁省高层次科技专家库专家等荣誉称号。现任中国测绘学会矿山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煤矿开采损害技术鉴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3S技术与应用”和“学术与科普”两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大地测量和变形监测、雷达遥感监测与应用、高分遥感数据处理与应用、开采沉陷监测与土地修复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级项目8项,先后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其中二等奖6项,三等奖3项,出版专著一部,参编国家规划教材二部,先后在有色金属学报、煤炭学报(英文版)、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测绘科学、地球物理学报、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报、信号处理、测绘通报、导航定位学报、Journal of Applied Remote Sensing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8篇次,EI检索6篇。

报告名称:InSAR高精度城市形变监测及地面沉降分析模型参数反演及应用

报告简介: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导致城市地面沉陷灾害日期严重,给城市建设、城市安全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加强城市地面形变监测和建立地面形变分析模型是预防各类沉降灾害发生的有效方法。报告针对如何提高InSAR城市地面形变监测精度和获得地下水-地面沉降分析模型的参数问题开展研究。

报告针对InSAR城市地面监测精度问题和利用监测数据反演地面沉降分析模型的参数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反演参数建模和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在提高星载InSAR变形监测的精度方面,提出了轨道误差、大气延迟误差和地形效应误差进行改进模型和算法,建立了附加系统参数的轨道误差拟合改正模型和顾及到大气延迟系统误差的滤波算法,并通过构建地面三次多项式形变模型代替线性地面形变模型,消除地形效应误差。针对SAR数据处理中的失相干问题,提出了水准、GNSS和InSAR等监测数据融合算法,解决水准监测数据的时空分辨率低和InSAR数据中部分地区失相干的弊端,使融合后的数据能更好地提取地面沉降变形信息。在利用InSAR监测数据反演地面沉降预测模型的参数方面,通过多期InSAR提取地面沉降变形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地下水-地面沉降模型参数反演算法,利用GRACE重力测量卫星数据和InSAR时间系列变形数据,辅助实测的水文数据,结合根据地下水-地面沉降机理建立的三维地面沉降流固耦合模型,联合反演地下水-地面沉降预测模型中的地下水位、开采量等关键物理量。相关研究成果在天津、抚顺、宁波、大连和唐山等地应用,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9.jpg

主讲人:杨永均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职务/职称:副教授,副主任

个人简介:博士,国际矿山测量协会秘书处成员,《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煤炭科学技术》、《金属矿山》青年编委。主要从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GIS与遥感应用相关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等科技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山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

报告名称: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矿区植物多样性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