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会议程 分会场十

测绘技术与地质灾害监测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26日 来源:中国测绘学会测绘学名词选定工作委员会

图片1.png

主 持 人

9.jpg

主持人: 张永红

单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职务:摄影测量与遥感研究所副所长

职称:二级研究员

个人简介: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长期从事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地表覆盖制图及遥感变化检测研究,带领团队研制了高性能的卫星InSAR地表形变监测软件系统GDEMSI,并成功应用于全国约100万平方公里地区的地面沉降和地质灾害监测。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 软件著作权5项,主编行业标准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致辞嘉宾

111.jpg

致辞嘉宾:燕琴

单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职务/职称:院长 ,研究员,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测绘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个人简介:博士,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测绘科学与技术、科技政策研究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曾完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大测绘专项和基础测绘项目等20多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多项,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主持智能化测绘、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地理空间大数据治理、空天地一体化地灾监测、海洋测绘等技术体系构建及1909重大工程建设。


主 讲 人

7.jpg

主讲人:熊自力

单位: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

职务/职称:副司长

个人简介:相继在原地矿部地质环境管理司、原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自然资源部生态修复司任职,长期从事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参与《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土资源部、工信部、财政部、环保部、国家能源局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一”规划》、《全国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重要法规、规范性文件和重要规划的起草工作。多次参与了如2008年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2010年6.28贵州关岭特大滑坡、2010年8.8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特大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和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报告名称:“十四五”时期地质灾害防治的形势与任务

9.jpg

主讲人:张永红

单位: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职务/职称:摄影测量与遥感研究所副所长,二级研究员

个人简介: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然资源部科技领军人才。

长期从事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地表覆盖制图及遥感变化检测研究,带领团队研制了高性能的卫星InSAR地表形变监测软件系统GDEMSI,成功应用于全国约100万平方公里地区的地面沉降和地质灾害监测。

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项, 软件著作权5项,主编行业标准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报告名称:InSAR超算平台及京津冀近5年地面沉降年度监测

报告摘要:快速获取大范围InSAR形变信息是进行地灾预警监测的基础,传统单机并行处理难以满足应用需求。本报告介绍了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自主研发的InSAR超算平台,包括其硬件环境和软件构成;分析了InSAR超算平台的计算效能;最后介绍了利用哨兵1号(Sentinel-1)SAR影像完成的京津冀平原区2017-2021年地面陈建监测成果和浙江全省InSAR形变处理结果。

4.jpg

主讲人:廖明生

单位: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职务/职称:二级教授

个人简介:雷达遥感方向学术带头人,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长期专注于雷达干涉测量理论方法研究与技术发展应用,主持完成了多个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课题和10多项国际合作项目。

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国土资源部科技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武汉大学第二届“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荣誉称号。

报告名称:沿海城市地面沉降时序InSAR监测与分析

报告摘要:InSAR/D-InSAR技术是根据SAR的成像和干涉测量原理,利用雷达回波的相位信息来精确测量地表三维空间位置及其微小变化的一种对地观测手段,在资源调查、地质灾害监测和基础设施安全运维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次报告主要介绍应用时间序列InSAR技术提取地表微小形变的方法,以及在沿海城市地区地表沉降监测与分析应用案例。首先以上海地区为例引入星载InSAR技术方法开展地表沉降监测,并进行精度验证和沉降结果解译等。然后将相关技术方法在沿海城市推广应用,对于其他沿海城市开展长时序监测进行分析讨论。

 3.jpg

主讲人: 李振洪

单位:长安大学

职务/职称:院长,二级教授

个人简介:国家高层次人才入选者,北京市特聘专家,GEO中国专家工作组防灾减灾组组长;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院长,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大地测量协会会士,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士,二个国际期刊责任副主编、二个国际期刊副主编。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影像大地测量(Imaging Geodesy)与生态地质环境。主持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国家自然基金委川藏铁路重大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各一项。

报告名称: 一种基于多源遥感的滑坡灾害隐患广域早期识别技术框架

报告摘要:本报告首先分析了滑坡隐患探测工作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系统梳理了多种对地观测技术在滑坡隐患探测中差异性及适用性。为充分发挥多源遥感数据和技术的优势,提出了滑坡隐患分新的分类方法:斜坡变形区(I)、复活历史变形破坏区(II)、稳定历史变形破坏区(III)和潜在斜坡变形区(IV)。进而提出了一种“滑坡隐患广域探测-单体滑坡隐患风险评估-社区协同防灾”的多源遥感滑坡防灾技术框架,最后将该技术框架应用于青藏高原交通工程关键区段。本报告提出的多源遥感技术框架不仅有助于提高社区滑坡防灾的能力,还可直接服务于青藏高原交通工程的建设与运维。

 1.jpg

主讲人:葛大庆

单位: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职务/职称:遥感技术研究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

个人简介:博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遥感识别与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雷达遥感地质灾害监测技术与应用工作,主持或参加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自然资源部专项、中国地质调查局专项、国防科工局民用SAR卫星等任务项目20 余项,担任国产L波段SAR卫星应用系统副总师,组织完成了LT-1号卫星应用需求与关键指标论证,开创了广域地面形变(地面沉降、滑坡等)InSAR监测工作模式,全国地面沉降与地质灾害隐患识别监测等行业重大工程;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 40余篇,国家发明专利13项、软件著作权3项。

报告名称:广域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识别应用进展与主要问题

报告摘要:广域尺度下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有效识别是灾害防治工作的基础,如何解决复杂场景下隐蔽性崩滑类隐患的有效识别是业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动态掌控风险隐患“底数”是急需破题的难点任务。为此,在空天遥感“图谱测量与几何测量”的技术支撑下提出了从“形态、形变、形势”三要素出发的综合遥感识别技术方法,为开展工程化应用提出了一套体系化的技术方法。

本报告立足于地质灾害成灾规律,从隐患时空演化特征出发,界定了隐患识别的范围,对象和边界,给出了规模化实践应用的效果与案例,验证了防灾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重点针对InSAR技术的应用定位的再认识,分析了技术优势、不足和面临的技术性挑战;提出了广域InSAR工程化应用模式、策略与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从应用效果出发提出了InSAR测量技术定性与定量观测,规模化解算模式,分级探测与精细监测的若干思考;最后面向地质灾害精细识别,总结了当前技术层面和认识上的挑战,明确了下一步的突破方向。

 2.jpg

主讲人:李为乐

单位: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职务/职称:教授

个人简介: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强震地质灾害预测评价和滑坡隐患遥感识别与监测研究。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基金等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110余篇(SCI 54篇),参编专著8部、行业协会和地方标准5部,授权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5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奖以及行业学(协)会一等奖等奖励,入选首届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三梯队)、首届国土资源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和四川省科学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

报告名称:2022年3月17日山西吕梁尾矿库溃坝事件综合遥感回溯分析

报告摘要:2022年3月17日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温泉乡柴家庄村一尾矿库发生溃坝事故,导致尾矿库下游部分厂房和国道被掩埋。为查明该尾矿库溃坝原因,利用时序InSAR技术、多时相卫星立体相对DEM差分技术对尾矿库坝体失稳前形变、尾矿堆载过程和尾矿堆载体积进行了综合遥感回溯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9月至2022年3月期间,尾矿库1#、2#坝体发生了显著地表形变,其中2020年雨季最大形变速率达-105mm/yr,累积形变为-45mm;2021年12月卫星影像显示,2#坝后方子库1较2021年5月有大量新堆载尾矿,推测超载是该尾矿库溃坝的主要原因。通过失稳前后DEM差分计算,尾矿库失稳物质损失区主要位于2#坝以上库区,平均失稳深度约10m,起动方量约13万m3,与2019年以后新增尾矿体积相当;溃决起动后,碎屑流在2#坝与1#坝之间以及1#坝到沟口均主要以堆积为主,平均堆积厚度约4m,总堆积方量约14万m3。

 5.jpg

主讲人:王腾

单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职务/职称:助理教授,研究员

个人简介:博士,博雅青年学者。主要从事雷达影像测地学(SAR Imaging Geodesy)与地表形变解译研究。致力于将高分辨率地表形变观测与地震学、地球动力学模型及地质构造解译结合,探索多种地下过程的物理机制。在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包括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和PNAS等。2019年起任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杂志副编辑。2022年起任Nature旗下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编委。

报告名称:大尺度下的InSAR局部形变异常监测

报告摘要: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已经步入了大数据的时代,新一代的卫星获取和存档了大量的SAR影像,可以生成成千上万的干涉图,覆盖数百万平方公里。在这样一个InSAR技术不断向广域应用发展的背景下,许多需求仍然集中在监测稀疏分布的局部变形,如矿区沉降,滑坡形变等。针对这一应用背景,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先在干涉图中探测形变异常区域,然后在小范围计算形变序列的策略。我们训练了数个深度神经网络,用于掩膜失相干区域,检测局部形变异常,以及解缠高梯度相位,并应用于矿区沉降和山体滑坡监测。与传统的时间序列InSAR分析相比,我们所提出的策略不仅减少了计算时间,而且还避免了大规模对流层延迟的影响和可能的解缠误差传播。上述成果将人工智能引入到时间序列InSAR处理链中,并使广域InSAR定期监测稀疏分布的局部变形任务变得可行和更有效率。

 6.jpg

主讲人:肖金城

单位:中测新图(北京)遥感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职务/职称:自然资源部航空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副研究员

个人简介:中国首届青年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人才。

长期致力于航空遥感装备、软件、应用系统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0余项。研制了国内首台国家地理信息应急监测车,取得包括无人机遥感系统、地理信息应急监测系统等一批先进的科技创新成果,对我国无人机在测绘遥感及应急服务领域的产业化应用做出重要贡献。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公开发表20余篇。

报告名称:高山峡谷区地质灾害航空 航天复合遥感监测

报告摘要:冰崩-碎屑流-泥石流-堰塞湖复合链式地质灾害是高山峡谷区的一种典型自然灾害,其特点是路径长、规模大、破坏性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加剧,该类灾害发生的频次日益增加,对我国西部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本报告以雅鲁藏布江色东普沟为例,首先阐述在高山峡谷区开展无人机航空摄影的方法,然后基于无人机遥感测绘+卫星遥感测绘手段,从冰雪、植被、裸地等地表覆盖及地形变化的角度,对高山峡谷区进行长时间序列监测,研究地质灾害与冰雪融化的相关性及对自然资源破坏性,并对区域地质灾害的物源分布、体积进行定量调查与分析,进而对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