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空间智能GIS技术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3日 来源:中国测绘学会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
主 持 人
主持人:陈向东
单位: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职务/职称: 研究员
个人简介:2001年参加“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遥感调查”项 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9年负责“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 发展计划(863计划)目标导向课题“空间信息系统软件测试关键技术”,主要研究了空间信息系统软件的相关测试技术和测试规范。2017年,“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测试规范应用项目”获得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技二 等奖。从1997年开始,参加科技部组织的年度国产地理信息系 统软件测评工作,组织成立的空间信息系统软件测评中心获得了实验室 国家认证(CNAS)。主编《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报告——城市管理信息化》及智慧城市发展应用系列报告。
主 讲 人
主讲人:周成虎
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职务/职称: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个人简介:长期从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基础与应用研究,提出和发展了全息位置地图、全空间智能系统的原创理论和数据制造技术方法,推动发展了时空大数据制造技术与生产系统。主持和参加了国家863计划、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等50余项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图集等27部,20项科研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科技奖(其中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
曾被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等10多项个人荣誉奖。
报告名称:从智慧建筑到智慧城市
报告摘要:建筑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城市居民生产、生活和生存的基本空间,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在全球提倡低碳绿色发展的号召下,让每一栋楼、每一座建筑都实现智能化和智慧化是智慧城市灵魂之一。以现代BIM为基础,构筑城市规模的CIM,则是其中重要核心技术支撑;以大自然环境为基础,构建因地制宜的建筑和城市则是至高的设计理念;合理规划,构建最佳的局面出行通行时间,打造合理的深化圈,则是城市社会智慧化的重要指标。
主讲人: 邬伦
单位:北京大学
职务/职称:教授、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个人简介:曾任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兼任《遥感学报》《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副主编、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自然资源部/住建部信息化专家等职。长期从事地理信息、智慧城市和数字中国研究,是最早的国产GIS软件开发者和数字城市推进者之一。创建了北京大学GIS本科专业(1997),主讲的《地理信息系统概论》获评国家精品课程。主持国家重点科技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获得国家部委级科技奖励10余项和首届高校GIS创新人物(2006)、中国大数据创新人物(2017)、中国智慧城市领军人物(2019)等荣誉。
报告名称:社会感知理论及其与遥感集成方法
报告摘要:社会感知概念与框架体系。基于新型时空大数据,以人为最小粒度感知单元,结合数据挖据/机器学习等方法建模,可以获取人的行为模式和人文社会空间规律,为社会经济层面空间要素获取提供新的途径。
社会感知与遥感的比较和集成。二者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城市/区域空间,更为全面地量化人地关系,提高空间认知和空间规划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主讲人: 陆锋
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职务/职称:研究员
个人简介: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首席岗位教授。兼任国家空天技术领域科技创新规划专家组成员、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专项专家组成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论与方法委员会主任、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室内导航定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测绘学会智慧城市工委会副主任、《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执行主编等。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中科院重大/重点项目等30余项。正式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9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智慧城市领军人物奖、中科院优秀导师奖等十余项。
报告名称:城市场景重构与智能计算
报告摘要:普适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泛在地理信息技术。城市系统自然与社会环境感知手段日趋多样,时空粒度不断细化,为城市时空场景快速重构和计算奠定了基础,也为城市发展的智能化追求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使得GIS成为城市操作系统。报告将介绍城市智能计算的本质特征,从时空场景重构的角度剖析城市智能计算的共性技术需求,介绍城市时空场景语义信息获取和分析的关键技术和研究进展,并从数据表达模型、时空插值与预测、地理时空知识图谱三个方面,分析了城市智能计算的技术瓶颈,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主讲人: 杨必胜
单位: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职务/职称:副主任、教授
个人简介: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担任ISPRS(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点云处理工作组联合主席、《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编委、《测绘学报》编委、《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副主编、《遥感学报》副主编、中国测绘学会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激光雷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实景三维中国专家组成员;主要从事激光LiDAR与点云智能处理、遥感与GIS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荣获2019年全球唯一的Carl Pulfrich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中国测绘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各1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
报告名称:城市立体形态结构识别及其对热岛效应的影响
报告摘要:城市立体形态是揭示城市立体空间变化及其对城市生态环境等影响的重要基础。本报告将阐述如何利用市多源时空大数据(如:Mesh、点云、影像等)解决城市立体形态的结构化、语义化等方面的核心问题,并以城市热岛效应为例,探讨城市立体形态结构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而为城市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科学决策。
主讲人: 朱庆
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职务/职称: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个人简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科技领军人才、国家级特聘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长期从事地球空间信息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数字高程模型、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字孪生等方面做了基础性和开拓性工作。
报告名称:未来社区整体智治关键技术与典型案例
报告摘要:以浙江省德清地信小镇整体智治风貌样板区智能化建设项目为例,面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的未来社区整体智治需求,介绍了产-城-人深度融合特征,GIS+BIM+IoT融合地上下室内外空间实现室内外一体化定位,创建数字孪生平台支撑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共建共生,以人为本着眼居民健康码无感通行、智慧停车、无人巴士、智能快递服务、智能服务机器人、物联感知的公共事件检测等典型应用。提出了一种“正向规划建设改造,逆向反馈演绎优化”的可持续迭代的未来社区创新模式。
主讲人: 陶留锋
单位: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职务/职称:研究员
个人简介: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测绘学会2020年青年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人才,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委员,发展战略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前沿技术、智慧城市等研究。作为技术骨干先后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地理空间信息处理分析与服务工具集研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空间信息系统与智能设施管理》、《地理大数据挖掘与时空模式发现》等国家科技专项项目,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1项,中国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优秀工程金奖3项。
报告名称:全空间GIS平台持续升级助力数字孪生场景化应用
报告摘要:MapGIS历时三十年,始终致力于发展自主可控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产GIS软件平台。MapGIS 10.3首次系统地提出全空间的理念、大数据的洞察、人工智能的感知。在过去的一年里,实景三维中国,CIM基础平台,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如火如荼,对GIS平台提出了新的需求。本报告结合这些新的技术需求,分享MapGIS平台在2021年发布的10.5 Pro的基础上持续升级迭代,全空间GIS平台多方面的技术能力提升,介绍MapGIS基于全空间GIS平台在多个数字孪生应用场景中的创新应用实践。
主讲人: 匡明星
单位:武汉中地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职务/职称:智慧地质解决方案部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个人简介:从事地质信息化工作十余年,对省市级地质信息化工作有着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近年来,参与了包含广东省城市地质、广深科技走廊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与安全利用评估、湖北省地质大数据、福建省城市地质、浙江省地质大数据、武汉城市地质、成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在内的多个省市和地区的地质信息化前期规划工作。
报告名称:地下空间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报告摘要:地下空间是城市战略性新型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扩大城市空间容量、改善城市生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地下空间管理及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数字化展示和分析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本报告将从地下空间利用的现状与趋势-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实践三个层面进行介绍,探索地下空间高效、合理及安全管理和利用的数字化底座构建思路。